正在“蒸蒸日上”的《三國殺》
現(xiàn)在的《三國殺》“涼心”嗎?我想在絕大多數(shù)玩家的心中,問題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在上線steam之后,《新三國殺》好評率常年在10%左右徘徊,其中大部分玩家怨氣都來自于氪金系統(tǒng)。
“得益”于強度賽神仙的新武將,越發(fā)復雜的付費系統(tǒng)和各種活動疑似請陰兵的捕風捉影,《三國殺》在某屎黃色論壇的“手游瓜事件”板塊成為了熟面孔,我想任何一個正常玩家都不會對游卡這家“涼心企業(yè)”還抱有期待。
比較有意思的是,相比于,在任何場合下都能通過一些簡單的聯(lián)系對上“暗號”,仿佛成為了三國殺玩家的鎖定技。
毛利小五郎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讓人聯(lián)想到那個在界橋之戰(zhàn)中的將軍麴義,面對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他意氣風發(fā),“白馬,哼!定叫他有來無回”,在《三國殺》中,麴義代表了一種一往無前的信仰,只要手牌夠多就能刀刀暴擊,根本沒人在意「矜功」會讓麴義同樣被刀刀暴擊,這種對爆的快樂,可能只有玩家才會懂。
一段本該毫無關聯(lián)的對話,因為被戳中了DNA里的關鍵詞“制霸”,人們回憶起“54320”“孫笨”“被殺被決斗都能拿牌——司馬懿真厲害”這樣的地獄笑話,在歡聲笑語中回到那段一起4反賊圍觀主公孫策的時光——哪怕當下“辣個男人”的名號不再屬于孫策,而是被“大寶”繼承。
如果說“愛你孤身走暗巷”是當下和小學生拉近距離的專屬暗號,那么在人群中高呼一聲“犯我大吳疆土者”,會呼應你“盛必擊而破之”的人肯定不止是從08年開始陪伴這款桌游走過來的老男人們,而應該全年齡都有。
在被虐千百遍后,很多人還是在心里給三國殺留了一畝三分地,我想并不是因為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答案很簡單——《三國殺》真的挺有意思的。
靠著在武將技能設計中融入三國典故,以主公、忠臣、反賊、內(nèi)奸之間的勾心斗角還原那個充滿了詭計又英雄輩出的浪漫時代,《三國殺》走出了外國經(jīng)典桌游《BANG!》的陰影,從簡單的漢化版變成了成功轉(zhuǎn)型的本土化版本。
軍爭篇開啟后,屬性殺、鐵索連環(huán)、火攻等脫胎于赤壁之戰(zhàn)典故的卡牌加入游戲,更是讓《三國殺》在策略性和代入感上更進一步,必須承認當下沒有任何一款桌游能夠挑戰(zhàn)關于《三國殺》還原度的地位。
明年是《三國殺》的十五周年,更多的三國殺玩家,卻早已成為電子越共一般的存在,埋伏在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每一處角落。
象征著一個深得人心的ip,最后卻在爭議中一步步走向終結(jié)。三國殺玩家的心病,光用物質(zhì)上的精策顯然并不能解決,在游戲口碑每況愈下的當下,我也很喜歡精策師們拉滿的求生欲——需求和市場是匹配的,精策本身并不是在誘導氪金,享受在收集壕將快感中的玩家也并沒有錯...
或許對于現(xiàn)在還在氪金的玩家來說,能看到《三國殺》要出官方動畫,知道游卡并不是撈完這筆就準備跑路,已經(jīng)是一個不錯的消息了。
但玩家們真的把《三國殺》氪出了動畫……
玩家和粉絲買賬才是硬道理。
君の偽中國語本當上手
大伙真是不管多少歲都有一顆叛逆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