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經過玩家的口耳相傳,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早已淪為一段佳話,“三千越甲可吞吳”,類似逆襲的故事總不乏讀者。但鮮有人知的是,坂口博信在2015年的采訪上曾表明:其實當時根本沒有那個意思,只是想以“FF”兩個英文符號,4個日文英節(jié)為前提命名,甚至還考慮過《Fighting Fantasy》這樣的名字。也就是說,雖說當時公司經營狀況并不好,但命名與公司存亡這兩者之間“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
雖說這只是一場美麗的巧合與誤會,但毋庸置疑的是,《最終幻想1》確實奠定了SE這家公司最初的輝煌,故事的真相在如今已不再重要,人們只要相信著自己相信的即可。那么,問題來了?為何坂口博信會有想法制作《最終幻想》?接下來,我們將穿越時空,帶領大家回到上個世紀,探秘《最終幻想》系列的緣起。
脫胎于西方的日式幻想:《最終幻想》誕生背景
如果追根溯源,JRPG正統(tǒng)其實并不在日本,而是在西方。西方對于日本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從明治、大正時期開始,西方思想觀念以及文化就幾乎甚至滲透至日本這個島國的方方面面,西方奇幻在日本人的精神娛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大正浪漫”,西式與日式的混搭
這其中,有兩部影響力巨大的重量級作品值得單拎出來說——《指環(huán)王》以及《龍與地下城》?!吨腑h(huán)王》為游戲制作人構建了一套嚴謹、宏大而又充滿魅力的奇幻世界觀,密林深處的精靈、山洞里的矮人、張牙舞爪的魔族,許多現(xiàn)在你習以為常的設定都能在其中找到原型。日本也以此為基礎,結合DND玩法設定,創(chuàng)作出了本土的西式幻想作品《羅德島戰(zhàn)紀》。
也有同名動畫與游戲,女主我童年女神
而《龍與地下城》這款桌游則為日本的游戲制作人提供了一套極度完善且具備超高自由度的玩法系統(tǒng)。以DND玩法模型開發(fā)的DRPG《巫術》《創(chuàng)世紀》等系列在當時的日本掀起了一陣奇幻游戲熱潮。可以直截了當?shù)恼f,《勇者斗惡龍》《最終幻想》等系列,都清一色是受了這些作品的影響才得以誕生。
《創(chuàng)世紀》
正如同我們在政治書上看到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世紀70-80年代是日本經濟騰飛的時代,特別是80年代末,日本人均GDP甚至超過美國,東京土地寸土寸金,工薪階層也能過上豪奢生活,史稱“泡沫經濟”時代。
典型的當時日本暴發(fā)戶形象
網絡炫富的上半場已經過去,現(xiàn)在到來的是賽博哭窮下一階段。
2024年末最難繃的一集。
“半夜驚醒也得給自己兩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