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給《我本是高山》一個可觀的評分,那應當是不能夠的。
倒不是說刻意去隱瞞它,實在是豆瓣并未將觀眾的評分顯示出來,影片自11月上映至今 “暫無評分”依舊是緊隨其后的標志。那要是問我值不值得看呢?我覺得靜靜等待“免費的午餐”或許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對于并不了解背景的觀眾而言,這也許是好片子,但一旦了解張校長的真實情況后再去看這部電影,便會發(fā)現(xiàn)讓人感動的原因在于張校長本人。
雖然電影是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的,但它把張校長對黨的信仰改成了小愛,把張校長和老師之間的支持關系改成了沖突,把山里女孩的經(jīng)歷夸張?zhí)幚?,完全沒有做到尊重當事人。
但凡聽聞過張桂梅校長的人應該都知道,她并不是因為愛情而去支教,而是有自己的現(xiàn)實困境和掙扎。并非說改編不能有絲毫的改變,要歌頌張校長和丈夫的伉儷情深,說丈夫是支持她走下去的一個原因也并無不妥,但其丈夫在影片中的比重實在是太大了。
一開始準備大干一場時是丈夫在支持,遇到大困難時想象有丈夫撫慰自己,去干事業(yè)幫女孩們逆天改命是因為想逃避丈夫死去的事實,仿若張桂梅丈夫之于她是最根本的因素,但其實并非如此。
從多段關于張校長的采訪中可以很明確的知道,讓她一直堅持下去的核心因素是:想在重男輕女的大山氛圍中,給女孩一個讀書的機會。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是華坪女高的校訓,是給女孩們的鼓勵,制作組卻將其用于張校長身上,甚至于到最后將其暗引至張校長丈夫的身上。
電影的改動是對張校長、老師們和學生們努力的糟蹋,也是對她們背后付出的辛苦和汗水的糟蹋。
玩家和粉絲買賬才是硬道理。
君の偽中國語本當上手
大伙真是不管多少歲都有一顆叛逆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