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刻板印象
《美國派》中很多笑點都來源于女性。
有非常在意初夜,希望一切都能完美的保守派;也有看起來是書呆子,實則反差驚人的多話女孩;也有收費幫人撒謊、打造形象,儼然“性愛導(dǎo)師”一般的好事者。至于開放的東歐女生Nadia和派對主人Stifler的母親,更是讓人驚掉下巴。
這些女性角色的出現(xiàn),調(diào)劑了氣氛,豐富了故事。也正是在同這些女性的交互過程中,影片的男主角們才一步步從懵懂變得成熟。
反觀《偉大的愿望》中的女性,全部是刻板印象的集合體。思想老舊的母親成了兒子圓夢的最大阻礙;大多數(shù)女性演員臺詞都不超過三句,只會尖叫加甩巴掌;最荒唐的是甲德的姐姐,弟弟的話還沒說完,就開啟了暴走模式,叫來父親,把甲德狠狠揍了一頓。
這些女性角色的塑造,不僅毫無魅力,也毫無層次感,根本沒有深挖的空間。反過來,自然也不會對男主角們有什么正向的促進。
誠然,《美國派》無論臺詞還是動作,都有許多極俗的成分,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俗”充分尊重了不同人群的特點,也順應(yīng)了深層次的人性。笑料的設(shè)置立足于每個人的性格,經(jīng)得起推敲。
而《偉大的愿望》直接就將女性的角色定位釘死了。劇作對白體現(xiàn)的是矛盾的交互,是人性之間的碰撞。一旦將對白雙方的定位框死,情節(jié)發(fā)展立刻失卻可能性。無論劇情還是笑料,都會變得單一,只能淪為為了搞笑而搞笑的串場。
電影是全民的娛樂藝術(shù),往往能反映時代的潛意識。歸根結(jié)底,東亞文化中,父權(quán)體系對女性的限制依然相當(dāng)嚴重,女性被擺在一個獵物的位置上,是不應(yīng)該有自主意識的。文化潛意識反映到劇本寫作上,自然造就了這樣一種結(jié)果。
性喜劇少了一種性別的參與,絕不可能做得好。關(guān)于這一點,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早已有過闡釋:“性行為不是任何一方的吞并或投降,而是一方促成另一方的完美實現(xiàn)。”
換言之,兩性之間的交流,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在一個尊重女性,正視女性的環(huán)境下,男性的自主意識也會隨之發(fā)育完善。而通過對女性的打壓貶抑,也不會突出男性的強大,只會讓男性顯得低智,在奇怪的方向越走越遠。
徐浩峰曾在一篇隨筆中寫過,好萊塢電影如可口可樂,無法山寨,誰山寨誰倒閉?!秱ゴ蟮脑竿肪褪莻€絕佳的佐證:明明文化內(nèi)核不同,還非要強行學(xué)人家拍性喜劇,反而暴露蠢相,又是何必呢?
本文轉(zhuǎn)載來源于:旅法師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