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iPhone 6物料成本只有1200元,還是能想得通的,但廠商所需要為一款數(shù)碼產品支付的成本,遠遠不僅物料那么簡單。簡單歸結為“誰買iPhone 6誰腦殘”,只能說明這部分人對產品的生產、制造過程缺乏基本的了解。當然,我們可以指責蘋果賺了全世界的錢、賺了中國人的錢,但咱起碼得找個說得通的理由。
都有哪些額外成本?
每一臺iPhone都取材于自然界開采來的鋁礦、砂石,但是你不能憑這個就想當然的認為iPhone根本不值錢。這就跟鉆石一樣,它的原材料成本并不是特別高,但經過細致的琢磨、切削,搖身一變成了數(shù)千元每克拉的奢侈品,在其中,設計、加工都是要占據(jù)成本的。在這方面,手機的原理也是一樣一樣的。
先說產品設計,一般一款成熟的產品早在其發(fā)布至少一年前就會開始進行規(guī)劃。換句話說,蘋果發(fā)布iPhone 5s時,iPhone 6就已經提上日程了。在那之后的一年時間里,設計師和工程師們會不斷對產品的造型、細節(jié)設計、內部結構進行調整,期間內部會有P1、P2、P3等數(shù)代的工程機成型。
當然,要是產品還沒發(fā)布就被泄露就慘了,所以這幫人基本上要在一個封閉的小空間里過上好幾個月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中,蘋果要給設計iPhone的功臣們到處找原材料,必要時也要收購幾家公司(如指紋識別廠商AutheTec和藍寶石玻璃廠商GT Advanced Technologies),這些都需要花錢的。另外,你把員工們關在小黑屋子里,就得對人家負責是吧,工資不能少、吃喝不能斷,而且還得讓他們保持身心健康,這些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了。
產品設計完畢,就要開始投產了。iPhone的部件和原材料不是都堆在富士康的工廠里,而是來自世界各地,所以蘋果得掏錢把它們都運到中國來。緊接著,為了控制好產品質量,員工們必須得接受培訓,學習比藍翔更專業(yè)的組裝技術。到了真正的生產階段,富士康還要從蘋果那邊抽人工費。
別著急還沒完,任何數(shù)碼產品的生產都有“良品率”一說,可能你生產100臺iPhone,里面就有1到2臺是不合格的,這些成本還是得蘋果自掏腰包。
iPhone已經生產完畢,要開始分銷,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蘋果要繼續(xù)支付運輸費用。與此同時,全球各地的體驗店要更換裝潢,張貼iPhone 6的新海報。
這樣一看,如果僅計算原材料成本,沙子永遠都不可能變成iPhone,更何況這里還沒算上營銷成本。事到如今你還敢說iPhone 6只值1200塊錢么?
我們是如何理解“溢價”的?
雖然前面都在極力解釋iPhone 6有多么多么的冤枉,但是有一點我是實在無法否認的,那就是iPhone確實存在較高的產品溢價,畢竟5000塊錢都能買一個非行貨版本的低配MacBook Air了。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會說蘋果倚仗牌子大,大肆賺中國消費者的錢。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表達這種說法:你一個10塊錢的東西賣11塊,這不明擺著奸商么?
這種理解不能說是錯的,因為反映了中國過去長期以來的一種經濟體系,那就是小農經濟:以物易物占據(jù)主導,按照產品的實際價值定價。所以,中國人普遍都不愿意為了服務、軟件和版權付費,這恰恰是小農意識的一個體現(xiàn)。而到了市場經濟時代,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相信大家在高中政治課上都學過市場經濟的特點:市場影響價格,供大于求是買方市場、供小于求是賣方市場。因此,產品定價早就不是停留在“一分錢一分貨”的時代了。
帶著這樣的思路,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iPhone上。iPhone的售價中除了包括上述的一些非原材料成本以外,也包括著一些無形價值,如軟件體驗、連接性和對生活方式的改變等(逼格也是無形價值)。另外,供求也在影響著iPhone的價格,比如iPhone 6上市之初黃牛會大肆抬價。我們去買iPhone 6,表現(xiàn)出的不一定是如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愚蠢、無知、崇洋媚外,而更多的是用習慣了、用著舒服,或者是想體驗更好的產品。追求更好的事物,乃是人本性使然,又何必帶著情緒、種族主義和說不通的“成本論”去噴噴噴呢?